Press "Enter" to skip to content

新加坡高中留学申请条件 2025:政府中学 / 国际学校 / 理工学院攻略

新加坡高中留学申请条件全解析:学姐带你搞定“黄金跳板”(2025版)

宝子们,是不是想着高中就去新加坡留学,却搞不清申请条件?作为帮表弟成功申请到华侨中学的“过来人”,今天学姐就来给大家掰开揉碎了讲——从政府中学到国际学校,从硬性成绩到软实力要求,每一条申请条件都帮你划重点,附超详细材料清单和备考攻略,让你少走弯路~

一、新加坡高中留学:这3条路径任选其一!

(一)路径一:新加坡政府高中——“平民版精英教育”首选

1.申请条件:AEIS考试+年龄限制

  • 年龄要求:16-18 岁(国内初三 / 高一在读生,比如国内读完高一,去新加坡读高中第一年 “中四”);
  • 学术要求
    • 国内初中 / 高一成绩单(均分 80%+,数学、英语成绩重点标红);
    • 参加 AEIS 考试(英语 + 数学),英语考语法、阅读、写作(2025 年作文题是 “新加坡组屋生活的利与弊”),数学为全英文出题,难度相当于国内高一,比如 “用导数求函数极值” 这种题很常见。

🌰我表弟高一结束申请,考前在“新加坡留学速通网www.lxledu.net”刷了3个月数学真题,把“quadraticfunction(二次函数)”“derivative(导数)”等专业词汇背得滚瓜烂熟,最后数学拿A,顺利考入德明政府高中。

  • 材料清单

初中/高一成绩单(中英文对照+学校盖章)、护照、出生证明、疫苗本(黄热病疫苗必打)、个人陈述(PS,重点写“为什么想体验新加坡多元文化”,表弟写“在国内参加中新文化交流活动,从此迷上新加坡的包容氛围”,直接打动招生官)。

2.录取优势:

毕业后考A-Level,申英联邦大学更有地域优势,学姐邻居姐姐从政府高中毕业,A-Level考了3个A*,直接拿到剑桥大学的录取,妥妥的“弯道超车”。

(二)路径二:国际学校——“名校直通车”,适合目标欧美

1.申请条件:语言+背景双达标

  • 语言要求
    • 雅思 5.5+/ 托福 80+,或参加学校内测(侧重学术英语,比如 “用英语写一篇议论文,分析新加坡环保政策”);
    • 口语面试:小组讨论 + 个人问答,考察批判性思维,表弟同学面试时用 “新加坡水资源管理案例” 论证环保重要性,当场拿到 UWCSEA 的 offer。
  • 学术要求

国内高中均分85%+,提供PS(个人陈述)和推荐信(建议找数学/英语老师,突出逻辑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),学姐学生小阳写“组织校园环保社团,设计雨水回收系统”,成功打动斯坦福美国国际学校(SAIS)的招生官。

  • 课程选择
    • IB 课程(如 UWCSEA):适合全能型学生,2025 年平均分 38+,申欧美名校更有优势;
    • A-Level 课程(如东陵信托学校):适合学术型学生,A * 率 40%,申英国 G5 超有竞争力。

2.录取亮点:

小班教学(师生比1:10)+升学指导牛,学校会根据你的专业倾向安排背景提升,比如申理科的学生能去新加坡科技局实验室实习,这些经历写进申请材料超加分。

(三)路径三:理工学院附属高中——“技能型选手”的逆袭之路

1.申请条件:成绩+实操能力

  • 学术要求
    • 国内高一 / 高二在读,数学、物理成绩优异(均分 85+);
    • 英语:雅思 5.0 + 或通过学校英语测试(侧重日常沟通 + 专业词汇,比如 “用英语描述机器人组装流程”);
    • 附加项:参加过科创比赛(如全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)、发明专利(哪怕是校级小发明),学姐学弟靠 “智能垃圾分类箱” 设计,拿到共和理工附属高中的录取。
  • 学制优势:3 年高中 + 3 年 Diploma,毕业可直接就业(起薪 2500 新币 / 月)或升本科(成绩前 10% 可申 NUS/NTU 大二,比普高生少读 1 年)。

2.录取偏好:

学校超爱“动手能力强”的学生,面试时会问“如何用3D打印技术解决社区问题”,表弟同学现场演示了自己制作的“盲人导航手环”,当场被录取。

二、硬性条件大公开:这4条“红线”必须达标!

(一)年龄限制:16-18岁是黄金期

超过18岁只能申理工学院附属高中,政府中学和国际学校更倾向于接收16-17岁的学生(对应新加坡中四/中五),学姐建议国内读完高一就申请,无缝衔接新加坡高中第一年。

(二)语言成绩:别被“英语门槛”吓倒!

  • 政府中学:AEIS 英语成绩是硬指标,但允许 “曲线救国”—— 比如雅思 5.0 先读 3 个月语言班,结课后再参加校内测试,表弟的同学雅思 4.5 入学,读了语言班后顺利通过测试。
  • 国际学校:接受多邻国考试(最低 100 分),比雅思 easier,学姐学生小阳用多邻国 110 分申请,省下不少备考时间。

(三)材料准备:细节决定成败!

  • 成绩单认证
    • 必须是学校官方出具的中英文对照件,加盖公章,扫描件要清晰到能看清校长签名,表弟曾因成绩单扫描模糊被要求重新提交,耽误了 2 周时间。
  • 个人陈述(PS)
    • 别写 “我成绩好”,要写 “独特故事”!学姐帮表弟写 PS 时,突出 “在新加坡旅游时,被鱼尾狮公园的多元文化感动,希望来这里学习不同文化共处”,比单纯罗列成绩更打动人。
  • 存款证明
    • 需冻结 30 万人民币 3 个月,证明有能力支付第一年学费和生活费,学姐建议存在父母名下,冻结日期覆盖申请期即可,别浪费资金。

(四)面试表现:这些“加分项”要牢记!

  • 政府中学面试:全英文问答,问 “如何看待新加坡的双语政策”,建议结合自己的语言学习经历,比如 “我学了 10 年英语,希望在新加坡学会 Singlish,更好地融入本地生活”;
  • 国际学校面试:小组讨论时主动记录观点,最后总结发言,学姐学生在讨论 “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” 时,提出 “新加坡可以用 AI 辅助多元文化教学”,被面试官夸 “有创新思维”。

三、软实力提升:这些“隐形条件”帮你逆袭!

(一)文化适应力:提前做功课很重要!

新加坡是多元文化社会,面试时可以提“了解过新加坡的种族和谐日”“会基本的马来语问候(如‘Selamatpagi’早安)”,表弟面试时用马来语说“谢谢”,面试官当场笑了,印象分拉满。

(二)独立生活能力:住宿规划显优势!

如果选择寄宿家庭,申请时可以说“提前了解过新加坡的寄宿家庭文化,期待和本地家庭学习海南鸡饭做法”,学姐表弟的寄宿家庭房东看到他PS里写“想学习新加坡美食文化”,主动发来了接机邀请。

(三)背景提升:本地特色活动加分!

参加“新加坡留学速通网”推荐的线上活动,比如“中新学生文化交流营”“新加坡科技局开放日”,这些经历写进PS,能证明你对新加坡的关注,比单纯参加国内竞赛更有针对性。

四、申请流程:跟着时间线走,不慌!

(一)提前1年准备(2024年1-12月)

  • 3-4 月:确定目标学校,在 “新加坡留学速通网www.lxledu.net” 下载各校最新招生简章;
  • 5-8 月:备考 AEIS / 雅思,找中介或学长模拟面试(学姐表弟找了华侨中学的学长,花 200 新币模拟了 3 次面试,超有用);
  • 9-12 月:准备材料,提交申请(政府中学 11 月截止,国际学校滚动录取,越早申请名额越多)。

(二)申请后跟进(2025年1-3月)

  • 1 月:参加 AEIS 考试(政府中学)或学校内测(国际学校);
  • 2 月:收到录取信,确认接受后缴纳留位费(通常 5000 新币,可退);
  • 3 月:申请学生签证(需要出生证明双认证,学姐提醒:这个步骤别拖,表弟曾因材料不全被拒签,耽误了半个月)。

(三)落地准备(2025年6-8月)

  • 6 月:订机票,联系学校安排接机(很多国际学校提供免费接机服务);
  • 7 月:办理电话卡(推荐 Singtel 学生套餐,每月 30 新币含 10GB 流量)、开通新加坡银行账户(DBS/POSB 最方便,带护照和录取信即可);
  • 8 月:参加学校新生营,提前熟悉校园,学姐表弟的新生营有 “小贩中心点餐教学”,再也不怕看不懂菜单啦~

五、常见问题答疑:家长最关心的10件事

(一)“高中去新加坡,还能回国高考吗?”

能!新加坡高中课程和国内衔接度高,学姐邻居孩子回国读高三,数学成绩比国内学生高30分,轻松考上985,家长说:“出国一趟,数学反而成了优势学科。”

(二)“英语不好能申请吗?”

能!学校有“语言强化班”,表弟同学雅思5.0入学,每天课后补1小时英语,3个月后就能流畅讨论课堂内容,现在还成了班级的“英语小老师”。

(三)“需要中考成绩吗?”

不需要!政府中学看国内初中/高一成绩,国际学校更看重在校表现和面试,表弟没参加中考,凭高一成绩单顺利申请,家长再也不用为中考焦虑。

(四)“陪读政策适用吗?”

16岁以下可申请妈妈陪读(陪读签证),16岁以上需独立住宿,学姐建议16-18岁选择寄宿家庭,既能锻炼独立能力,又有本地人照顾,一举两得。

六、给准留学生的心里话:申请条件是“门槛”,更是“成长的开始”

宝子们,学姐表弟刚到新加坡时,连“如何用Ez-Link卡刷地铁”都紧张,现在却能自信地用英语介绍中国春节习俗,还成了学校文化社团的骨干。新加坡的高中申请条件,不是阻挡你的“高墙”,而是帮你筛选更适合的成长环境。

现在,“新加坡留学速通网www.lxledu.net”上有最新的AEIS真题、国际学校面试题库和材料模板,帮你精准准备。你准备好带着目标和期待,去拥抱新加坡高中的无限可能了吗?

毕竟,当你在新加坡的课堂上用英语自信发言,在实验室里调试机器人,在多元文化中学会包容,这些经历,难道不是申请条件之外,更宝贵的收获吗?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