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ress "Enter" to skip to content

为什么不建议去新加坡留学

宝子们!最近收到好多私信问:“老席老席,我拿到新加坡的offer了,到底值不值得去啊?”作为在坡岛生活了5年、见证过无数同学从期待到迷茫的“老油条”,今天想跟大家唠点掏心窝的话——为什么不建议去新加坡留学?不是泼冷水,而是想把那些留学博主没说的真相,用最真实的体验告诉你们,帮大家少踩坑、不后悔。

为什么不建议去新加坡留学插图

一、学费和生活费贵到“肉疼”,普通家庭压力真的大

先说最现实的问题:钱。新加坡留学的开销,真的不像网上说的“性价比高”!以2025年的行情来说,公立大学本科一年学费普遍在3-5万新币(约15-25万人民币),加上房租、吃喝、交通,一年少说也要25-35万。老席认识的一个妹妹,在南洋理工读商科,光是课本费一学期就花了2000新币(一本教材200+新币),更别说去图书馆打印资料还要按页收费了。

租房更是“重灾区”。学校宿舍又便宜又方便?别想了!新加坡国立大学、南洋理工大学的宿舍常年爆满,校外租房才是常态。现在普通合租一间卧室,每月租金至少1500-2000新币,稍微靠近市中心的公寓,直接破3000新币。老席当年为了省钱,住在兀兰的组屋,每天通勤1小时去学校,冬天(其实坡岛没冬天)早上6点爬起来赶地铁,那种疲惫真的谁懂啊!

如果你是家境普通的宝子,来新加坡留学意味着父母可能要掏出大半辈子的积蓄,甚至需要借钱、卖房子。老席见过太多同学一边读书一边兼职,结果耽误了学业,最后反而得不偿失。真的建议先算清楚经济账:家里能不能毫无压力地承担这笔开销?你能不能接受留学期间处处要“算计”着花钱?

二、竞争太卷了,“躺平”根本不存在

新加坡是出了名的“内卷天堂”,从幼儿园卷到大学,留学生也难逃“卷王”模式。课堂上随便一个小组作业,都能遇到凌晨2点还在改PPT的印度同学;考试前图书馆凌晨3点还坐满了人,连走廊都摆满了折叠椅。老席当年修一门数据分析课,小组里的本地同学直接用Python写出了可视化系统,而我还在对着Excel发呆,那种落差感真的很打击自信。

更卷的是就业。新加坡本地企业偏爱有本地实习经历的学生,可实习岗位就那么多,竞争比留学申请还激烈。老席有个学弟,为了进四大会计师事务所,连续投了50多份简历,参加了8次面试,最后还是靠家里托关系才拿到机会。如果你是那种习惯了“60分万岁”、讨厌激烈竞争的人,来新加坡真的会活得很压抑——这里的环境只会推着你不停往前跑,根本不给你喘息的机会。

三、天气热到“怀疑人生”,全年夏天真的扛不住

别信那些“新加坡是花园城市,气候宜人”的鬼话!作为常年30℃+、湿度80%+的热带国家,这里的热是“黏糊糊、闷蒸蒸”的热,哪怕你站着不动,5分钟就能全身湿透。老席刚到坡岛时,天真地穿了一双皮靴,结果一天下来脚差点捂出泡;冬天从国内带的毛衣、外套,至今还在衣柜里“吃灰”。

更难受的是室内外温差巨大。商场、学校的空调开得比冰箱还冷,穿短袖进去冻得发抖,出去又被热浪“暴击”,冷热交替下,老席第一年就得了三次重感冒。还有雨季,动不动就下暴雨,路上全是积水,鞋子永远干不了,那种潮湿的感觉,北方的宝子真的很难适应。如果你是怕热、怕冷或者对气候敏感的人,来新加坡留学可能每天都要和天气“斗智斗勇”。

四、文化差异比想象中大,融入真的不容易

新加坡虽然华人多,但文化真的很“混搭”:官方语言是英语,日常交流却夹杂着Singlish(新加坡式英语,比如“lah”“lor”结尾),第一次听真的像在听“外星语”;华人文化里又融合了马来、印度元素,比如农历新年要去朋友家拜年,还要脱鞋、吃手抓饭。老席曾经在课堂上用“你好”跟印度同学打招呼,结果人家一脸懵,后来才知道他们更喜欢用“Namaste”。

社交圈也很微妙。本地学生大多有自己的小团体,留学生很难真正融入;中国同学之间又容易形成“小圈子”,每天一起上课、吃饭、逛街,反而失去了体验多元文化的机会。老席有个朋友,留学两年都没交过一个本地朋友,最后感慨“好像只是换了个地方上课而已”。如果你期待的是“打开新世界的大门”,但又不擅长主动社交、适应新文化,新加坡可能会让你感到孤独和隔阂。

五、学术压力大,宽进严出不是说说而已

很多宝子觉得“新加坡的大学排名高,申请相对容易,所以性价比高”,但老席想说:宽进严出是真的!尤其是公立大学,期末考挂科率能达到20%,挂科后不仅要重修(学费照交),还会影响毕业时间。老席当年班上有个同学,因为一门专业课挂了3次,最后不得不延期毕业,心态直接崩了。

而且新加坡的大学很看重小组合作和课堂表现,平时分占比能达到40%。如果你性格内向、不擅长表达,很可能在平时分上吃大亏。老席就见过明明作业做得很好,但因为课堂发言少,最后总评只拿B的同学。如果你以为“考上了就能轻松毕业”,那真的大错特错——这里的学术压力,绝对能让你每天在“赶due”和“怕挂科”之间反复横跳。

六、留学体验感“割裂”,像在“国际中转站”

新加坡太小了,整个国家还没北京朝阳区大,周末想出去玩,逛来逛去就是乌节路、克拉码头、鱼尾狮公园,三个月就能把景点逛完。想感受异国风情?对不起,这里更像“放大版的华人城市”,连路边的早餐摊都是卖豆浆、油条、叉烧包。老席有次想找一家正宗的意大利餐厅,结果转了3个小时,最后还是吃了碗海南鸡饭。

更“割裂”的是,很多同学把新加坡当作“跳板”,读完本科就去欧美读研,真正留在本地工作生活的人很少。这种“过渡性”让留学体验变得很短暂——你刚熟悉这里的生活,就要开始规划下一段旅程了。如果你期待的是“沉浸式体验异国生活”,新加坡可能会让你觉得“不够味”,像是一个匆匆路过的中转站。

七、就业前景没你想的好,留在本地难,回国优势也在减弱

很多宝子想着“在新加坡留学,毕业后留在本地工作拿PR(永久居民)”,但老席告诉你:这条路越来越难了!2025年新加坡收紧了移民政策,留学生找工作要和本地学生、东南亚各国的优秀人才竞争,而且很多岗位要求“会说马来语或Tamil语”,华人留学生的优势在缩小。老席认识的学长学姐里,只有不到30%能在毕业后6个月内找到满意的工作。

回国就业呢?新加坡的大学排名确实好看,但HR越来越看重“实际经历”。如果你在留学期间没有拿得出手的实习、项目经历,仅仅靠一个名校文凭,优势真的不大。老席见过太多海归回国后发现,薪资水平和国内985毕业生差不多,甚至不如一些有工作经验的候选人。如果你把留学当成“镀金”的唯一途径,可能最后会发现,投入产出比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。

八、孤独感会突然来袭,远离家人的日子需要强心脏

最后,想跟大家聊聊心理层面的挑战。留学看似光鲜,背后是无数个独自崩溃的夜晚:生病了没人照顾,只能自己拖着发烧的身体去诊所;小组作业被队友“坑”了,只能熬夜重做;遇到文化冲突时,连个倾诉的人都没有。老席记得有次台风天,家里停电停水,自己坐在黑暗里啃面包,突然就想家想到哭——这种孤独感,真的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。

而且新加坡是个很“现实”的社会,大家都忙着搞事业、搞钱,很少有人会停下来关心你的情绪。如果你是那种依赖性强、抗压能力较弱的宝子,可能需要很长时间去适应这种“疏离感”。留学不是童话,它会放大你的优点,也会暴露你的脆弱——你准备好独自面对这一切了吗?

说了这么多“不建议”的理由,老席并不是想阻止大家去新加坡留学,而是希望大家能抛开滤镜,看到留学背后的真实一面。新加坡有它的优点:教育质量高、地理位置好、安全性强……但这些优点是否能抵消掉上面这些“劝退”因素,只有你自己能判断。

如果你家境优渥、喜欢挑战、适应能力强,新加坡绝对能给你带来一段精彩的经历;但如果你是因为“跟风留学”“家长要求”或者“逃避国内内卷”而选择这里,老席真的建议你三思。留学是一场豪赌,赌的是时间、金钱和未来,我们必须足够清醒,才能不后悔。

最后想问宝子们:看完这些真实的体验,你还觉得“去新加坡留学”一定是最优解吗?与其盲目跟风,不如花点时间问问自己:我到底想要什么?新加坡能给我什么?毕竟,适合自己的选择,才是最好的选择,对吗?

(如果想了解更多新加坡留学的真实生活,欢迎来新加坡留学速通网www.lxledu.net找老席聊~)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